吃法式洋蔥湯、凱薩沙拉時,你有沒有想過,那些酥脆的小方塊,為什麼叫「Croutons」?在法國,它們可不是「炸吐司邊」這麼簡單。
Croutons,看似只是將麵包塊油煎至金黃酥脆,在餐桌上作為裝飾或口感補充的小配角。但在《現代烹飪指南》中,它們被視為烹飪基礎詞彙,是法式料理中 「從邊角料到結構性食材」 的典型案例。
Escoffier 精準定義:
「各種形狀與大小的麵包塊,經過奶油油煎 (fried in butter)。」
不僅規範了製作技術,更奠定了 Croutons 作為料理風味層次的標準角色。
台灣人對於「炸麵包丁」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吐司邊炸過、撒點糖或鹽、配湯配沙拉的家常用法。然而,在 Escoffier 的標準裡,Croutons 是結構性、功能性的味覺組件,並非裝飾性的配料。
形狀與用途的對應關係:
1. 方形麵包丁:常見於清湯、濃湯的浮飾。
2. 心形、橢圓形麵包丁:用於冷盤、Canapés 的細緻點綴。
3. 薄片麵包丁:作為主菜下墊或口感強化元素。
Escoffier 特別強調「Fried in butter」,奶油的焦香、酥脆的質感,才能賦予 Croutons 理想的風味與色澤。與台灣常見「炸吐司邊」(以植物油快速炸製)有本質差異,一在於風味層次,一在於質地細膩。
Croutons 不只是裝飾,而是「風味吸附器」與「口感調和劑」,透過表面微焦、內部孔洞結構,吸附湯汁或醬料,讓每一口都有層次豐富的咀嚼體驗。
Escoffier 將 Croutons 的製作,拆解為簡明卻關鍵的步驟:
1. 選材與處理,使用前一日的麵包,水分較少,利於油煎時定型酥脆。依用途裁切成適當形狀與厚度(方塊、薄片、雕花)。
2.油煎技巧,中小火慢煎,讓麵包在奶油中緩慢上色,表面呈現金黃酥脆,避免因高溫過快焦化而內部未乾。奶油應保持在適溫,過熱會讓奶油先燒焦而非均勻煎上色。這邊也推薦使用Ghee進行製作,可以避免焦化。
3. 用途延展,作為湯品配料,可吸附湯汁、增加口感的浮飾。同時也可以做為冷盤裝飾或基座,搭配肉類、海鮮冷菜。但更常見的,莫過於宴會前會提供的開胃菜Canapés,與複合奶油、醬汁結合,製作小點心或前菜。
這些細節讓 Croutons 不再是「邊角料再利用」的隨性應用,而是成為料理中不可或缺的精緻結構元素。
Escoffier 將 Croutons 的製作標準化,使其從家庭餐桌上的附屬配料,成為餐廳菜單中正式的結構性食材。這種「將邊角料公式化、標準化」的思維,讓歐洲餐飲業得以將原本浪費的部分轉化為風味資產,也促成了冷盤、湯品、Canapés 等料理的工業化生產與品質穩定。
對於現代餐飲業,這樣的邏輯正是「低成本高附加價值」的典範。
Croutons,看似簡單的小麵包丁,卻蘊含了法餐「節約而不將就」的精神。
當我們習慣性地將吐司邊視為剩餘物時,是否也能學習 Escoffier 的視角,將它們轉化為風味、口感、結構兼具的料理組件?除了變成裹上糖的小甜點以外。你的餐桌上,是否也有這樣被忽略的食材寶藏?
「根據 Escoffier 所著《Guide to Modern Cookery》,請搜尋該書如何定義 Croutons,並提供英文原文與當代專業評論,補充其與台灣料理中吐司邊應用的邏輯差異。」
延伸閱讀:
100天100則,從法式料理聖經中,找到法餐鮮少人提到的細節,Day 44
📖《法式料理聖經》- 自助餐與湯品篇 (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 - Chapter on Buffet and Soups) Making Croutons (法式金黃麵包丁—Croûtons maison)
—————
關於本專欄
本系列專欄以 Auguste Escoffier 的《Guide to Modern Cookery》為藍本,逐日拆解書中精選的100項核心料理技術與公式。透過系統化分類與現代語境對照,專欄不僅回溯法式料理制度的起點,也試圖以專業結構、文化觀察與制度翻譯,重建讀者對「標準化」與「技藝轉譯」的理解。
每篇文章涵蓋歷史背景、技術比較、實務應用、產業延伸、結語反思與食譜推敲,並搭配 Threads 導讀與 Perplexity 查證提示,適合專業廚人、飲食工作者與料理文本研究者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