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是Bo Kho,同時也是法國經典燉牛肉Beef Bourguignon的越南殖民地版本,這道菜算是我在墨爾本求學時期,將近快三年沒回台灣,最讓我一解鄉愁的一道菜,它的味道基本上就是台灣紅燒牛肉麵的加強版,差不多可以理解在紅燒牛肉麵多加一匙牛油以後,再加入九層塔、香菜、越南香菜等香草。
這其實也是我在求學期間,第一次發現西餐料理食譜可以用亞洲料理理解後,在重建的做法,就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個美國廚師Julia Child,她的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第333頁Boeuf Bourguignon來比對,其實最大的差異就是培根、紅酒、魚露、Kecap Manis的用法,這也是我開始發現歐洲法餐體系跟亞洲料理最大的差別,不僅是擺盤跟餐飲文化,更細緻的地方是糖、加工品的使用。
法餐體系的舊食譜,通常都是從頭開始,很少會有使用現成的醬料或者調味料,目前已知的就是鹽巴、番茄糊、紅酒、培根這種;但反觀回到亞洲料理,通常會有使用高度加工過的調味料,魚露、Kecap Manis就是在這份食譜裡面,提中所需要酯味與甜味,這事情也無關好壞,只是個別廚師要怎麼駕馭的能力,就這一點來說,我其實很佩服越南版本的紅酒燉牛肉。
本文為每日選餐食譜閱讀筆記系列,參考現行澳洲檯面上可獲取的中大型餐飲評論網站、刊物的閱讀筆記,貼文一律避免使用版權圖片,改採使用ChatGPT生成超寫真主義的圖片,文中全部都會附上料理英文全名以及根據台灣常見的翻譯用詞做意譯或者音譯的中文全名,如果想要看到更多不同的圖片,可以直接用英文全名Google搜尋。